大家都是因為熱愛,但要講究學(jiang)術(hu)規(gui)範(ju)
作者︰北大網絡文學論壇      更新︰2017-04-08 09:54      字數︰1725
    近日,我們注意到在知乎提問《哪些網絡小說可以稱為“神作”?》中,有一則高票回答,整理了網絡文學的發展史並遴選出一批網文經典名作。本著學習交流的目的,我們“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論壇”中的《中國網絡文學大事記(1987—2015)》(以下簡稱《大事記》)編撰團隊進行了仔細研讀,卻意外發現其中包含了大量《大事記》中的研究成果。該《大事記》的紙質版作為論壇主持人邵燕君老師專著《網絡時代的文學引渡》附錄已于2015年12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網絡版自2016年4月起在新創刊的中國首個網絡文學研究電子期刊《網絡新觀察》(上海作家協會主辦,陳村主編)上連載,至今仍在連載中,並增補了2016年內容。

    針對此事,我們也進行了小範圍的交流,起初覺得不宜深究,便擱置下來。直到昨天,我們發現有一些熱心網友好意提醒該貼作者李東煜先生,並向他出示了我們發表在《網文新觀察》公眾號上的《大事記》原文。然而,李東煜先生在他的(已經被刪除)帖子中辯稱(附圖)“做網文歷史這個東西不是某個人的專利,龍空很多人也在做,也有很多網文歷史的帖子”。

    這種模糊重點、貶低原創性學術研究的說法觸及到了我們的底限。我們必須在此鄭重申明,本論壇的《大事記》項目絕非針對現有網絡資料的簡單匯編,而是經過多方采訪並與諸位網文元老、網站創始人反復溝通核對的成果(有大量錄音和郵件往來為證),很多信息更是獨家披露的一手史料(例如晉江文學城草創時期的資料,就是網站站長冰心女士2015年3月31日做客我們課堂時提供的)。難以想象李東煜先生是從何種渠道大批量地、密集地獲得與本論壇研究成果重合度如此之高的資料的。

    《大事記》項目凝聚著數十位論壇成員尤其是《大事記》編撰團隊成員的心血,並非一朝一夕之功。網文歷史的研究,當然難以避免對前人成果的引用,我們的《大事記》在出版時,在片尾開出了長長的鳴謝名單,一一列出參考過的包括龍空網友在內的研究者各種成果,鄭重致謝致敬。前人憑著一腔熱情做出了重要的開創性工作,他們的精華帖在網上被到處轉發,經常不被提名。他們不像我們有紙版書可以出示,因為難辨,所以不辯。但這一切,都不能構成後人可以直接拿來,甚至聲稱“原創”的理由。

    我們就此事與李東煜先生進行了溝通,李東煜先生起初承認了錯誤,並撰寫了一份道歉信。經過論壇成員研究表決,我們決定原諒他的行為,並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

    然而我們卻發現,李東煜先生實際發布的道歉信,卻並未使用此前提交給我們的版本,反而繼續模糊重點,將我們的訴求“給出合法引用來源”曲解為“不準引用”,並絕口不提自己的侵權和抄襲行為。無奈之下,我們只得再次與李東煜先生商榷,幾經交涉之後,終于在其知乎專欄及微信公眾號中,發布了令雙方都表示認可的版本。

    李東煜道歉聲明第一次發布截圖︰回避“抄襲”,只談“侵權”,並輔以“挨打要立正”等修辭。

    李東煜道歉聲明第一次發布截圖︰謊稱我團隊研究成果“不能被引用”,回避自己的並非引用而是抄襲的事實。

    李東煜道歉聲明第,二次發布截圖︰經我們抗議後,仍舊保留“挨打要立正”等修辭。

    我們並非為了爭一字一句之利,也從不曾想過傷害李東煜先生研究網文的熱情,只是將心比心,整個事件之中,我們也有自己不能妥協的理由。

    在最初那則高票回答中,曾有知乎網友評論道︰“我的天哪,你怎麼做到的?”

    對此,李東煜先生的回復是︰“因為熱愛,哈哈。”

    踫巧的是,我們這個小小的研究團隊,也正是由數十位看著網文長大,熱愛著網文的中文系學子們組成的。《大事記》編撰團隊在定稿那一晚徹夜奮戰的身影,至今猶在目前,于我們而言都是珍貴的回憶。

    “因為熱愛,哈哈。”

    這是我們每個看網文長大的孩子都想驕傲地說出口的話,而論壇里的每個成員,無一不是抱著赤子之心用行動踐行著“熱愛”二字。正因為自己熱愛,才應該更尊重別人愛的成果。所謂“學術規範”,在這里並不是什麼學院教條,而是基本的道德規矩。

    因李東煜先生表示,他的專欄需要發表有關網文歷史方面的文章。經商定,他將于7日之後再發。從今天起,我們將連續7日在媒後台發布《網絡文學大事記(1987—2016)》,希望以後若有引用借鑒者注明來源。

    讓有愛的研究者們共同打造一個有理+有禮的網絡文學研究環境。

    北大網絡文學論壇

    2017年4月7日

    本文轉自北大網絡文學論壇微信公眾號《媒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