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主人公杨救贫介绍
作者:
张常清 更新:2017-03-08 21:08 字数:1839
杨救贫,名益,字筠松,号救贫。一代风水大师,风水术由官方控制而传入民间的第一人。祖籍山东窦州,江西虔化(今宁都)人。父名淑伟,母亲何姑。有兄弟三人,大哥筠翌,二哥筠宾。杨救贫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十七岁登科入进士第,步人仕途。至唐僖宗朝(875至880年)出任国师,官至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钦天监地理事务,即皇家风水典籍和风水、天象等事务。任职期间,深入研读了琼林御库内的皇家风水堪舆典籍,为后来从事风水和成为名家奠定理论基础。
咸通十五年(公元873年),懿宗驾崩,僖宗即帝位。僖宗李儇眷恋声色,枢密田令孜专权,朝政腐败,江河日下。乾符元年(874,濮州(今山东邮城)王仙芝、冤句(今山东曹县)黄巢先后揭竿而起。广明元年(880)12月,黄巢军攻克潼关,不久就攻破京师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
长安失陷前,僖宗李儇为了逃命,偷偷带着三妃四王,由枢密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护驾,秘密逃奔蜀川。僖宗逃前,下旨杨筠松断发入山步龙。
杨救贫亲历了唐王朝的腐败,对朝廷已深感失望,于是,潜身南下回家,弃官为民,把御库禁中的《玉函经》、《天秘诀》带出。在南行途中,到鄂州与刺史廖銮互议境遇,言及风水形势,结伴而走,于中和二年(882)辗转回到江西虔化。曾任唐王朝大夫的杨筠松自号救贫,以自己熟练的风水特长,在虔化(今宁都、兴国、石城等地)、雩都(于都、瑞金、会昌等地)各地从事风水活动。
公元885年,黄巢军失败,僖宗回到京师长安。杨救贫没有去昆仑山步龙,不敢返回朝廷供职,只得浪迹江湖。在现兴国县的三僚,见这里山水宜人,环境幽静,利於隐身匿迹,与徒弟曾文辿、廖三传遂搭三个寮棚,寓居此地。
杨救贫择居三僚后,在兴国、宁都、于都、赣州等地行走风水,有时也去赣北、闽、粤行走,专门从事地理活动。期间,曾为于邑药口芒筒坝建立管氏宗祠定位,后来,该祠名闻海内外。
杨公在风水活动中,无论阳宅、阴宅的选址定向,都不完全拘泥方位本身,而是采用山形、水势等法,依砂水、龙脉之不同,因形选择,因地制宜。使阳宅、阴宅的建造,与山灵水秀融为一体。他的方法慢慢演变成了比较合理且影响巨大的形法理论,后世称其为“形势派”或“峦头派”,通常称之为“江西派”。唐以后,“江西”风水的形法理论长期影响着整个风水行业。
“江西派”以观察山地形状、龙脉走势择址定位。福建有一些人则偏重方位,以罗盘为主要工具,学习和参考“江西派”之法,稍加改进,才成为福建派。他们“择其要旨,竞相效仿”。据《古今图书集成》载:“闽土有求葬法於江西者,不遇其人,遂泛观诸群名迹,以罗经测之,各识其方以相参合。但未得要旨”。元代后,以王及(曾居赣州)为主的闽派风水得到进一步发展,变成一派,正式称名为“理气派”。“理气派”继续学习和参合江西派之法,“江西派”风水学者亦逐渐使用上罗盘这一工具。
杨救贫在风水活动中,边实践、边总结,精心潜研。围绕龙、砂、水、穴、向的风水五要领,先后留下了多篇著作,主要有《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等。这些著作被风水家们作为学习风水的经典。他还著有《黑囊经》、《立锥赋》、《三十六龙》、《天玉经》等作。
杨救贫既通过著作风水书籍传播风水术,又收徒传艺。他在江西曾授徒多名。一代传人曾文辿、廖三传、刘江东,二代传人赖文俊(曾文辿婿),都是杨派高足。曾文辿后人兴国三僚人曾文政堪定了长城。廖三传后人廖精金堪定大明十三陵之首朱棣陵。曾、廖后人多人被封为明、清国师。元大都选址人刘秉忠,明朝风水星相家刘伯温,清代风水名士叶泰等,都继承了“江西派”的风水理论。
中国风水,源远流长,代代都有名家,却不成系统。杨救贫后江西派风水保持和发展了传统风水学,以后被公认为风水学的“正宗”,在风水界独领**。几乎所有风水家都尊杨救贫为风水的宗师,自称为杨公弟子。
杨救贫毕生致力于堪舆,历经坎坷。公元909年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回家途中经过于都药口而卒,终年六十九岁。并葬在了贡江支流梅江药口的芒筒坝“八仙下棋形”地。《江西通志》、《赣州府志》、《于都县志》都有记载。现杨公坝管氏族谱也记载:“唐国师杨公实卒於此,呼此地曰杨公坝,盖地以人传也。”
杨救贫死后,卒葬地的官民一直对他表现出无限怀念之情。芒筒坝管姓人把芒筒坝改名为杨公坝,还在村里为他建祠祭祀。明万历初,赣州知府叶梦熊和于都县知县陈仰民亲到杨公坝瞻仰杨公墓,在杨公墓对面的山嘴上树立了照碑,现照碑犹存。清嘉庆十八年,风水师段道轩和吴肇龙,也以“杨公弟子”名义在同一地点为杨公墓立了“神主碑”,碑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