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10)错位围城
作者:极限      更新:2016-11-18 22:37      字数:1753
    错位了,错位了。刘河说,都错位了!

    是的,不管是情感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错位了。樊花说。

    刘河说,我想起了现代一部著名的小说。

    樊花说,我也想起了现代一部著名的小说。

    钱锺书的《围城》?刘河说。

    对,钱锺书的《围城》。樊花说。

    《围城》中人物对话中引用了两句外国成语,第一是?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樊花说。

    刘河接着说,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哈哈,太逼真太可笑了。樊花说。

    我们都是《围城》中的小鸟了。刘河说。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评论家这么评论。樊花说。

    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主人公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评论家也这么评论。刘河说。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又有评论家这么评论。樊花说。

    但钱锺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钱锺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有评论家这么评论。刘河说。

    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锺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也有评论家这么评论。樊花说。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评论家又这么评论。刘河说。

    樊花说,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锺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真有意思。刘河说,哈哈笑了。

    是真有意思。樊花与刘河相视而笑,不约而同地哈哈笑了。

    不说《围城》了。刘河说。

    好,不说《围城》了。樊花说。

    我们现在就在城中了。刘河说。

    我们要去哪里?樊花忽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