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西递
作者:刘仁前      更新:2015-12-16 09:54      字数:1809
    这就是西递么?一个村落,仅凭自身的文化积淀,便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它有着怎样不同寻常之处呢?lEjHa2

    放眼远望,但见层峦叠嶂的山峰环抱一座村庄,白墙黛瓦的村舍错落有致。最是那高耸着的马头墙,在秋阳的映照下,颇为显眼。无名的村树上,知了们热切地歌唱着,像似欢迎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43rf

    进得村来,一座“胶州刺史”古牌坊矗立眼前。从导游的讲解中,我了解到这座古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578年,比远近闻名的歙县许国牌坊还要早六年呢。整个牌坊高12米,宽近10米,为三间四柱五层楼式结构,全部用黑色大理石构建而成。古牌坊虽历尽世代风雨,依然雄伟屹立,叫人叹为观止。L%_ijD

    沿着环村石径徒步古巷,那青砖黛瓦间隙之中的野草很是繁茂,那斑驳的墙体早已失去了应有的明朗,那人去楼空的绣楼,唯有两只红灯笼依旧高悬着,引得游人争相拍摄留影。不远处,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对着绣楼速写,粗粗几笔,倒也勾出了轮廓。眼前这位眉目清爽的女孩,无端地让我想像绣楼上,当时待字闺中的女子不知是怎样的风光,亦或是怎样的凄凉。>]^

    进得一户人家,试着走进那高大的马头墙背后隐藏着的封闭世界。这里四壁无窗,光线幽暗,仅有一小小天井,通天接地。这样的格局,可是大有讲究的。主人是想借天井吸纳天地之灵气。面对天井的,是宽敞明亮的厅堂,这是男主人接待宾客的礼仪场所。据说,在西递,几乎无一例外,在家家户户的厅堂中央均挂有大幅中堂画,画下置一条案,条案左陈古瓷瓶,右摆木雕底座的镜子,中置自鸣钟。这里头暗含“东瓶西镜”之意,每当正点时分,自鸣钟响起,便让主人得到一个“终生平静”的心理暗示。由此,少了些许烦躁,多了几许安宁。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精神寄托。<<

    在西递,被人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还有那些古人留下来的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幅履福堂中的楹联,精辟地概括了堂主人的人生哲学。先人的人生哲学再好,终究没能摆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窠臼。堂中还有一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据说此联为堂主后人所撰。这就颇值得玩味了。这胡氏子孙以务实之态大胆提出读书、营商皆是好事,但关键得看效果。先人创业固然不易,但子孙们守业也不是件容易之事啊。这番道理,置于今天亦毫不逊色。

    可在西递,最被推崇却是一幅错联:“便宜多自吃亏来,快乐每从辛苦得”。书者在这幅楹联中,刻意将“辛”字下方多加一横,寓意多吃一份辛苦,自会多一份收获;将“吃亏”二字繁体中的“亏”字右上部多加了一点,意为多吃点小亏,反会得到别样的幸福。在我看来,书者用心可谓良苦,但错字就是错字。究其意,终不及我之同乡板桥老先生的“吃亏是福”四个大字言简意赅。无意间,倒发现了一幅书郑板桥辞句的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利异标新二月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此联中下联的“利异标新”应为“领异标新”。此应是实实在在的错字,该不会再有什么新意可言了吧?9e-{ 

    由环村石径看过几户人家之后,那琳琅满目的古玩,那挂满四壁的工艺品,那招徕顾客的吆喝声……让人心中思古之幽情渐减,进而生出些许疑惑:这些与世界文化遗产能否相配?终于,我忍不住走进一户寻常的西递百姓家中开口询问。这是一户极普通的人家,家中既没有琳琅满目的古玩,亦没有挂满四壁的工艺品,有的是日常家用摆设。老两口在看电视,见有人来访,男主人戴上助听器跟我打招呼,说是耳朵不好,请多担待。我赶忙上前致歉,“不速之客,万望二老见谅。”从与两位老人的闲谈中得知,现在古民居多为他人租用,并非原本居住之人。那琳琅满目的一切,亦非原产西递,多为收购所得,鲜有真品。“既如此,为何价尚这般高呢?”面对我的问话,两位老人淡淡一笑,仅房租就上万,加上其它开销,价不高能行么?再者,来这儿多是一锤子买卖,能成一笔是一笔。老人没明说,不宰白不宰。

    出得西递,不禁让我有些后悔。西递,原有的古朴难道只能远视么?清人程且硕在《春帆纪程》中所描写的:“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是何等的古朴清新,是何等令人流连!如今,村中那变了味的一切,难道不是对西递的一种伤害么?无怪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能是一种文人情怀矣,他那种“读书好道,无慕于富,无慕于贵”的性情又有谁人传承下来了呢?黟县发现了桃源洞也好,其陶氏是陶渊明的后裔也罢,可现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桃源只能在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