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三石
作者:刘仁前      更新:2015-12-16 09:51      字数:1569
    游庐山,时令不佳,不仅未能见到她如梦的春色,如滴的夏韵,如醉的秋意,而且处于冬季亦无法领略她银装素裹之后如玉的冬景。虽说已是严冬,山风如刀,无奈没有那沸沸扬扬的大雪,叫人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倒是导游小姐带我们至半山腰的一座饭庄用午餐时,令我有了意外的发现。但见贴着山脚的一堵矮墙上晒了好几箩极小极小的鱼,这种鱼粗一看,极像我们家乡一带常见的“亮眼子”(因此鱼身体极小,似乎仅有一双眼睛,且特别亮,故有这等名称)。难不成远隔千山万水,“亮眼子”有这般能耐,繁衍到庐山来么?导游小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随手从箩里抓起一把小鱼,对我说,这是庐山三石中的一石,叫石鱼,做菜用的。见她这么一说,我索性从饭庄里搬了张椅子到门口,坐下来听她慢慢解说。导游小姐见我认起真来了,连忙说,“我知道得也不多,不如请当地的老师傅来细细地告诉你吧。”于是,在她的荐引下,我和饭庄里的老汪师傅攀谈起来。

    汪师傅告诉我说,这庐山三石,的确是庐山的宝贝。三石分别是石鱼、石耳和石鸡。

    先说石鱼。别看这石鱼小得可怜见的,我们家乡河里的“白米虾”都要比它大好几倍。然,它长成现在这模样已不容易了。汪师傅介绍说,此鱼,十年方能长到一寸,要不怎么叫石鱼呢。如此说来,到真是名副其实的石鱼了。汪师傅说,这石鱼只有在春天捕捞为最佳。春潮涨满了山涧小溪,石鱼便产卵了,恰似转眼之间,满山涧,满小溪,密密麻麻,挤挤簇簇,一趟又一趟的石鱼。此时,当地人,用网、用箩潜入溪水,用不了多会儿,提起网(箩),里边净是活蹦乱跳的小石鱼。新鲜的石鱼,不用去鳞,不用破肚,一用去肠,洗净之后就可做菜了,极方便。当地人,多半用鲜石鱼炖蛋,那个鲜嫩的味儿真是没得说的。不过,吃不上新鲜的石鱼,也不用着急。庐山人还有一手不用盐腌就能将石鱼储藏起来的绝活。石鱼洗净晒干之后,放入大蒜,装袋入坛密封,要做菜时,取出用水泡软即可。风晒干的石鱼,可做成石鱼汤,亦可剁成“泥”,作饺子馅儿,这样的饺子一口气不吞上二三碗才怪呢,其鲜美之味,显而易见。

    再说石耳。石耳长在石缝中,属肢菌植物,黑色,无根。其外形与常见的黑木耳类似。据汪师傅介绍,石耳既可食用,又是一种名贵的药材。李时珍曾三次登庐山采石耳而作药用。上了一定年岁的高血压患者,用石耳炖排骨、炖鸡汤均能收到上好的降压疗效。

    最后说石鸡。石鸡又叫山蛙,生存在悬崖上的石缝之中,多半为黑色。特别的是,有的石鸡因山石的颜色不同,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与山石同化,因而很难被发觉。令人称奇的还有一桩,就是石鸡亦长胡须。且胡须长的地方非常非常地特别,石鸡的胡须长在肚皮上。我追根究底,问汪师傅个中缘由,都没能有准确的答案。是不是石鸡生存在悬崖上,山石陡峭,肚皮上长有胡须,起一定吸附作用,石鸡才得以在崖石上生存呢?

    说起逮石鸡,汪师傅显得异常激动。他掏出一根烟,点上深深吸了一口,对我说,逮石鸡在春夏两季,晚上出发,一只手电筒,一只袋子就行了。电筒照在石鸡身上,它就一动不动,只管伸手去抓好了。石鸡颇见重量的,一只斤把重呢。用它做菜,炒烹皆可,肥美如鸡,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颇高。

    最让汪师傅难忘的是1959年7月19日,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当时在庐山三宝树林场工作的老汪,被请来专门为毛主席捉石鸡。那时候,还没有用得上电筒,他只好用毛竹,将上面两节打通,保留底节,再塞进草纸,灌入煤油,点亮之后,举在手里照,边照边捉。晚上十点钟出去,到十二点多一点结束,两个多小时,走七八里山路,他能逮二十多斤石鸡呢。我问汪师傅觉不觉得苦?老汪摇摇头,“不苦,不苦,主席喜欢吃庐山的石鸡,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时隔几十年了,汪师傅说起当年的情形,脸上依旧充满了快慰和自豪。

    如今,石鸡在庐山已不像早先时候那么多了,其情形与我们这里的田鸡差不多,只是眼下田鸡虽少价还不算贵,而石鸡则金贵了,一斤要上百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