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感动与温暖
作者:刘仁前      更新:2015-12-15 16:37      字数:1446
    在《我的2006》一文中,我写了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因为长篇小说《香河》而被家乡父老、读者朋友广泛关注,自己的名字在某个时段集中见诸多种媒体,身边的同事好友、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碰到一起都会谈及《香河》,《香河》成了人们一个话题。面对这种情形,我的内心充满感动与温暖。这种感动与温暖,让我想起刚起步学习写作时,因一篇短篇小说而走上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台被广大青年读者关注的情形。

    记得差不多是二十年前了,我因短篇小说《故里人物三记》拿了个全国青年文学的奖项,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回来,全国各地读者来信雪片一般,那时正是文学很火很热的时期,本不足为奇的。可奇的是,竟有不少年轻人大老远的从外地找到我的门上,彻夜长谈是免不了的,可如何招待真是让我犯难。说实在的,那时我一个刚工作的毛头小伙子,手头拮剧是正常的,多数时候只有请来访者吃一碗面条了。自然也有例外,我记得有一天真是瓢泼大雨,有个小伙子浑身湿透了找到我,要向我请教《故里人物三记》是怎么写出来的,并说小说中的人物他都熟悉,事情都知道,就是不知道如何写进作品里。我望着落汤鸡一样的文学痴迷者,心一软在面条里加了两只鸡蛋,那可是我放了几个星期都舍不得动它的呀。没办法,谁让人家如此心诚呢。

    细想起来,《故里人物三记》之所以产生一定反响,跟著名作家陈建功的肯定分不开的。他是这样评价这篇小说的:“读了《故里人物三记》,很有点儿兴奋。新的表现手法固然可喜,传统的着数亦不可轻弃。”陈建功先生由此想到了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那里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都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把最传神的细节勾勒出来,仿佛一幅幅生动的速写。”并说,“刘仁前对他的故里人物的刻画,亦不外如此。”“在这三篇小说里,他写了时代的发展,世事的变迁;写了淳厚的民风掩盖下的欺骗;写了被漠视、被冷落了的人性的渴望。而这些带有作者独特的感情色彩的对生活的把握,无一不是通过具体人物的性格、遭遇暗示出来的。这就使得读者首先从人物的性格、命运里,受到了感染,在被艺术魅力所吸引所征服的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作者对生活总把握的情感境界里去了。”他认为,我是从扎扎实实的人物积累而开始小说创作的,“一看便可知绝非闭门杜撰”。

    陈建功先生真是好眼力,《故里人物三记》写的是生我养我的那一片土地,那一带村庄,那一弯小河,那里普普通通的乡亲。我一踏进那熟识的小村庄,便能和“祥大少”们,“谭驼子”们,“二侉子”们打上招呼。这里,不乏看着我从光屁股长大的人。那村后的一条无名小河,是我童年乐园。几丈宽的河面,一个猛子扎下去,河对岸方肯露面,甩甩满头水珠子,咧嘴朝路人笑,这种事我就干过。在我的笔下,我叫它“香河”。

    事隔多年,《故里人物三记》在我脑子里都渐渐淡忘了。可在一次非文学性会议上,有人直指我问:“你是否是写故里人物三记的?”众目睽睽之下,我只得点头称是。不料那人跟我来了句:“你的小说我都能背得。”他这一句话,让我脸红起来,其时,我差不多十年不写小说了。接下来一夜长谈,真是让我羞愧不已。我意识到,手中的笔一经拿起,真是丢不得的。或许自己并不知道,可在身后有多少读者朋友在盼望着、期待着呢。

    时隔二十年之久,《香河》让我再度为读者朋友们关注,读者朋友们自然会提及那篇《故里人物三记》,它后来被记入江苏文学志《1949年至1988年短篇小说》。说实在的,我内心的感动与温暖是难以言说的。无论是曾经的感动与温暖,还是现在的感动与温暖,都会激励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好好走下去的,也会让我在人生的路途上迈步更加坚实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