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 豆
作者︰劉仁前      更新︰2015-12-15 15:15      字數︰1088
    蠶豆頗潑,少驕氣。對土,對水,對肥,均不甚考究。鄉民們多在田埂、圩岸、隙地落種。之後,無需什麼勞作,不澆水,不施肥,用不了幾日,下種的縫隙間便有豆芽露白,漸漸鑽出地面,生出幾張嫩綠的豆葉來。

        霜打雪覆的時光一過,田埂上,圩岸邊,隙地里,綠茵茵的豆葉叢中,便有豆花開出。那蠶豆花,形似蝴蝶,瓣兒多呈粉色,外翹得挺厲害,似蝶翅;內蕊兩側,則呈黑色,似蝶眼。偶有路人經過,猛一看,似有眾多蝴蝶兒翩躚其間。待得葉叢之中,“蝶兒”不見了,便有嫩嫩蠶豆角兒結出,又頗似一條條“青蟲子”,蠕動其間。于是,鄉里孩子到田野鏟豬草時,時常順手牽羊,干出“捉青蟲子”的事來。照例,是不允許的。然,這些孩子,調皮得很,多背了家長所為,即便有人吵上門來,那孩子頭一歪︰“你逮著了麼?”

        其實,鏟豬草,燒青豆子吃,鄉間孩子,十有八九干過。在田埂上挖個小坑,架上枯草,找個破碗片子,放上剝好的青蠶豆。從衣兜里掏出火柴,一點枯草,畢畢剝剝作響,縷縷白煙直升。片刻工夫,草盡豆熟,揀一顆丟進嘴里,燙得絲絲的,也不肯松口,一嚼,熱氣一冒,豆香隨之飄出。于是,你一顆,我一顆,消滅了這些烤熟的“青蟲子”。抬頭一看,彼此笑鬧起來︰

        “小小伢子,

        長黑胡子,

        娶新娘子。”

        “丫頭片子,

        長黑胡子,

        出不了門子。”

        笑鬧得時辰不早了,便“轟”到河邊,洗去嘴角上的黑灰,背了滿筐豬草,回村。

        青蠶豆燒細咸菜,是農家餐桌上極易見的一道家常菜。收工回家,臨離田頭時,從田埂摘上半籮青豆子,回去後,剝好洗淨,從壇子里抓上幾把細咸菜,混在一起爆炒,待豆子純碧後,兌水燒煮。一好,便可享用。這道菜極平常,講究的是青豆子不能老、亦不能過嫩。老了不鮮,過嫩不粉。剝開豆殼,觀蠶豆芽,黃亞色為佳。且需現摘,現剝,現吃才好。平日里,城里人雖說也吃得上這蠶豆燒細咸菜。但,那青蠶豆多半是隔了幾宿,才上街賣的。所少的,是鮮活之氣。

        吃青蠶豆,就是吃的時鮮。一過時,蠶豆老了,便只有長老豆子了。枯老之後的蠶豆,收獲時,需連秸稈拔了,曬到天井里。曬過幾個太陽,豆殼便自然開裂,剝剝撲撲地響,有豆子從黑黑的殼中蹦出,扁扁的,綠綠的。簸曬干淨的蠶豆,擇了小罐、小壇之類,裝入,或留種,或冬閑煮“爛芽豆”,亦是一道農家小菜——鄉里人稱為“老小咸”。煮爛芽豆,需將豆子破了殼,在清水里浸泡一些時辰,硬硬的豆殼松軟了,便倒入淘米籮,爽干。之後配了佐料慢煨,至豆爛即可。這里,有個細節應注意︰爛芽豆好了上餐桌前,千萬別忘了,得“拍”上幾個大蒜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