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宋一鸣
作者:万芊      更新:2016-07-30 10:21      字数:1738
    我离开陈墩镇金泾村已经好多年了。

    过年时,我回了一趟老家,看看本家长辈,一起吃顿年夜饭。村里的孤老阿魁根听说我回来了,颤颤悠悠地背着个小藤箱来找我,说让我帮着在城里找一个叫宋一鸣的人。小藤箱已经很陈旧,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很老的样式。小藤箱沉沉的,我不知道里面究竟装着些啥东西。

    阿魁根告诉我,宋一鸣是原先苏城来金泾村插队劳动的知识青年。小藤箱是当年宋一鸣匆忙离开金泾村时落下的宝贝。这些年,阿魁根一直帮他很好地保存着。

    阿魁根已经很老了,老得自己管自己吃住都已经很费劲。听大伯说,先前阿魁根在队里当队长时,因为偷了队里的优良稻种和豆种吃了官司。吃了官司后,老婆也生病过世了。有一个女儿,他吃官司后,就远远地把自己嫁了出去。阿魁根前几年去过女儿处,去了以后又回来了,后来再也没有去过。

    阿魁根已有点木讷,话不多,交小藤箱时,还抖抖索索掏出一张五十元大钞。我愣了半天,方才弄明白,这是阿魁根给我找人送箱子的酬劳。

    我把小藤箱接了下来,把五十元大钞放在阿魁根的口袋里压严实了,说,魁根阿爹,你放心好了,我保证把这小藤箱原封不动地送到宋一鸣手里。

    谁也没有料到,第二日,阿魁根死了,是睡在自己的床上咽的气,被人发现时人已经硬了。

    回了城,我便想着法子到处打听宋一鸣。托朋友的朋友好不容易在公安局的老户籍档案里查到了宋一鸣的住址,然到那里一看,原先的房子早拆迁了,原先的门牌号里已经是几幢新的高层建筑,里面的住户有好几百。我懵了。

    住址的线索断了,我试图从宋一鸣的工作单位去找。找老家人打听,有人曾听说跟宋一鸣一起回城的几个插队知识青年曾经在一个叫轩和坊的街道办工厂工作。我又找了好久,轩和坊街道还在,然街道办工厂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闭解散了。问曾在工厂工作过的一位老人,老人说,厂里原先回城的知识青年倒不少,只是好像没有听说有叫宋一鸣的。我顺藤摸瓜再找下去,终于从一个当年回城的知识青年嘴里知道有一个一起回城的知识青年原先叫宋一鸣,后来改姓换名叫了王愧。

    费了一番周折,我终于找到了王愧。王愧,正是宋一鸣,下岗后自己开了个小买部,过着平淡而又平静的生活。这时的宋一鸣已经不年轻了。

    我把阿魁根托的小藤箱交给了宋一鸣。我说,是阿魁根让我一定要找到你的。找你找得好苦呀!

    宋一鸣愣了好半晌,迟疑问,阿魁根让你找我到底是啥意思?

    我说,阿魁根没有说有啥意思,他说它是你的,他一直原封不动地给你保存着。

    宋一鸣仍旧狐疑着,小心地探问,他没有捎啥话呀?

    我说,没有,他给我小藤箱后的第二天就过世了。

    宋一鸣仍不放心地说,那你是阿魁根的啥人?

    我说,我只是从金泾村读书出来的人,我家住在阿魁根家的东隔壁。

    宋一鸣这才说,我记得你爹。当年,我是从金泾村逃出来的,我实在没有脸面面对金泾村人。其实,是我犯的罪孽,是我借阿魁根队长让我看管仓库的机会,偷了队里的稻种和豆种,那时生活有点苦,细粮不够吃,受不了**,我把看管的稻种和豆种夹带着偷出来吃了,不只自己享用,还送给一起下乡的女知青。原想每天拿一点点不碍事,只当是儿戏。谁料想日子久了,亏缺的稻种和豆种就多了。到了开春要落谷种豆时,被人发觉少了很多。这事惊动了公社,公社动用武装民兵来查案子。其实这案子是一查就能查出来的,因为所有的门窗都好好的,一看就是监守自盗。只是还没有待公社里来的民兵干部怎么查,做队长的阿魁根就自己承认了。他为我担了罪责。结果,阿魁根因为破坏农业生产被判了刑。

    说到这里,宋一鸣老泪纵横,轻轻地唤了一声阿魁根大叔,哭着说,阿魁根大叔,我这辈子欠你太多了,我心里有愧呀!

    宋一鸣当着我的面,打开了那只小藤箱。里面是一些旧书,最上面那本是《三国演义》。下面是《攻击柏林》《静静的顿河》,这些书,我听爹说过,只是感觉很遥远。爹曾经告诉我,先前村里认识字的人很少,离镇上又很远,没有电视,一年四季看不上两场电影。后来来了一个苏城的知识青年,喜欢看小说书,阿魁根就让他给村里人念小说书,奖励是不用干田里的活,只消看看仓库。苏城的知识青年就在队长家里用好听的苏城话给村里的男女老少念小说书,就跟说书一样。每天晚上,队长家都像过节一样热闹。到了后来,村里人听书上了瘾,都把知识青年当宝贝捧着。过了好多年,村里人还时时惦记着他。

    没想到,这知识青年竟然就是阿魁根让我苦苦寻找的宋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