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讀王濤游記《會心山水》
作者︰柴大官人      更新︰2016-06-13 22:07      字數︰937
    歷來游記文字中,觸景傷情者比比皆是。自《岳陽樓記》以降,處江湖之遠,仍思為國分憂,是下位文人志士不變的夢想,但是有幾人能得酬所願?寄情于山水之間者眾矣。正是因為如此,王濤的游記文字始終散發著濃郁的古典氣息,因而顯得耐讀。在他的筆下,他始終是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而承載他文字的那些厚重的歷史,或許只有親臨其境才能體會。通讀他的《會心山水》一書,絕大部分篇幅都是在透景而寫史,進而作感嘆之聲。    

    王濤的文字耐讀,還在于他行文之雅致,寫作之嚴謹。在他的筆下,寫景少而精干,多而不亂,又擅于山水景點奇趣之中,穿插人文典故,雖是通篇白話為文,卻集成了傳統游記之精髓。筆者好奇,觀《海瑞祠前的沉思》中引用海剛峰事跡,隨手查閱手中的《明史》,王濤在文中的引述竟不錯一字,不禁拜服。王濤每寫一篇游記,都是改了又改,短則數周,長者數月,成文極慢。俗話說“文如其人”,王濤在接觸網絡之後,在大型文學網站《紅袖添香》建有個人文集,有讀者在閱讀了他的游記之後,竟以為他是六旬老者,實在是錯得離譜,但由此也可以反射出王濤游記文字之老成。    

    王濤嘗言︰喜歡老夫子司馬遷所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故常年流連于山水之間。這雖是他少年時的志向,一、二十年過去,至今未嘗改變,所改變的只是他的文字風格。早期如《裸露的老君台》,寫景如寫旅游簡介,文章的重心則放在了對未來環境的擔憂。這種寫法可以說在他的游記中貫穿始終,愈往後而文字愈發成熟,至《知音少,弦斷有誰听》、《琴台無聲》兩篇,悲憤之氣躍然紙上。這兩篇都是作者在游歷了相關景物之後的有感而發,《知音少,弦斷有誰听》一文,作者用文字還原了名將岳飛的一生,壯志未酬的英雄讓人徒增悲嘆;而在《琴台無聲》里,一曲高山流水道盡了知音之難尋。游山水而閑心境,卻似無端發此感嘆,也讓筆者不禁感嘆現實中英雄之無用,雖然散發著此類情感的文字在《會心山水》一書中極少。至于《情滿雲台山》、《逛鬼城》等,則于移步換景之間,情感外露,文字之流暢,讓人有身臨其境的痛快感覺。一掃感時傷世的郁悶之氣。    

    夫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寄情于山水之間,又能以山為傲骨,以水為智慧,靜則著文于世,豈非是人生一大樂事?讀王濤《會心山水》一書,當可靜心捧茗,自在神游。

    作者︰皖界首市委老干部局    柴進

    郵編︰2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