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直道,风范长存——观《千年包公》第一集有感
作者:柴大官人      更新:2016-06-07 16:21      字数:838
    清心直道,风范长存

    ——观《千年包公》第一集有感

    作为安徽人,对于包公可谓是耳熟能详。小时候跟随父母看的戏曲,上学期间读到的图书,以及后来看到的电影、电视剧,在我的心中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

    现在,新制作的纪录片《千年包公》又以详实的史料,加上“实景还原”的现代化拍摄手法,通过包公的后人及专家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的表达,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包拯之所以成为包公,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不可离分的关系。

    正直为官的父亲包令仪对包拯爱护有加,优异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家风,对包拯以后为人为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时又遇到恩师庐州知州刘筠,刘筠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为官之道,深深影响了包拯,为包拯成为世人称颂的包公,起到了关键作用。

    包拯严守父亲包令仪“忠、孝、廉”的家训,立志为国尽力,于29岁中进士。由于朝廷委任他认知的地方较偏远,年迈的父母不愿意随他上任,包拯便辞官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之后,他这才重新入朝为官。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宁以白衣奉至亲的理念或许太过“愚孝”,但是,若是一个人连自己的双亲都不愿意孝敬,他怎会上忠朝廷、下安黎庶呢?孝道是道德之本,一个孝顺的人,其家风必定是良好的,他所受到的教育,培育决定了他做人的品质。

    包拯所处的宋仁宗年间,也正是政清民和、人才辈出的年代。包拯从政之初,写下了自己的明志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这首诗是包拯所存世的唯一一首诗,1986年河南电视台拍摄的18集连续剧《包公》以此诗为主题歌,高亢的旋律至今仍萦绕于我的心间。心不清则为官不正,树不直怎为栋梁?今天的《千年包公》用心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包公,其风范让我们感动之余,又深深震撼。

    包公有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文虽简朴,后人皆凛遵。包家后人从官无贪腐者,世人传颂至今。

    作者:柴进

    通联:皖界首市委老干部局

    邮编:2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