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冬至
作者︰
濮穎 更新︰2015-12-26 17:36 字數︰1212
冬至,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就是冬天到了。從冬至這天起,就進入了“數九嚴冬”。所以,冬至這天又叫做“進九”、“入九”。
民間把冬至這天看得很重,有“大冬大似年”的說法。這天和“清明”“七月半”一樣, 俗稱“鬼節”,有“燒冬”的習俗(即祭司先人)“早清明,晚大冬”,指的是祭祀的時間。這可能是和季節氣候有關吧,清明時節已經入夏,氣溫高,凡事乘早涼。冬至氣候嚴寒,要等氣溫回升一點。
冬至這天白晝最短夜最長,奶奶在世前常念叨︰早到中,吃飯梳頭功。我問奶奶什麼意思?奶奶告訴我︰冬天日天短,起床後吃飯梳頭的功夫就到了晌午。冬至這天的夜是真正的漫漫長夜,太陽很早就落下西山,早晨卻遲遲不肯露臉。過了這一天,白晝會慢慢變長,過了春節更甚︰“過了冬,長一蔥。過了年,長一田。”這里的蔥和田畝都成了計量單位。可見農諺的樸實與生動。
冬至的習俗很多。北京人冬至吃餛飩,河南人吃凍耳朵,就是餃子,浙江人吃糯米飯,我們這里冬至的早晨通常吃湯圓。湯圓有很多種餡,芝麻,豆沙,桂花、小時候吃過豬油白糖餡的,我最喜歡薺菜咸肉餡的湯圓。碧綠鮮嫩的薺菜,曬得紅油發亮的咸肉切成丁,加茶干,海米,筍沫做陷揉搓成圓溜溜的丸,開水下鍋,接過幾次生水,用漏勺攪拌,不一會,湯圓就像剝了殼的雞蛋浮在沸騰的水面上。咬開外面雪白粘膩的面粉,那股無法形容的鮮美就綻放在舌尖……
冬季是萬物收藏的季節。最宜進補。“冬天補補,春天賽虎”。冬季的進補各各不同。有食補、藥補。依據個體不同形式各異。我吃的膏方叫做固元膏,是一位中醫根據我的身體特質配的,用的是上等東阿膠,枸杞,人參,還加了養顏活血的三七,藥材是沒話說,工藝也不差。只是味道很特殊,黃酒加上驢皮的滋味確實不好聞。食補我就知道的太多了,家鄉人習慣一個九一只鴨,老鴨湯在九天特別暢銷。其實鴨子性涼,不應冬天吃。可能因家鄉是水鄉,鴨多且肉質鮮美的的緣故吧!南京人卻是一個九一只雞。冬天天氣冷,牛羊肉也是不可多得的滋補品。家鄉人以前不會做牛羊肉,都買鹵菜攤、熟食店里的冰羊和熟牛肉。近幾年很會做了,特別是有臨澤一家叫做王四癟子湯羊已經做出了品牌走向全國。湯羊就是羊湯,一碗羊湯,幾塊羊肉,切幾根胡蘿卜絲去羶,就著一只叫做“金剛臍”的八角形面食做點心,或是下一把粉絲,味道鮮美異常。早起或黃昏,喝一碗羊湯,手腳都暖暖的。牛肉湯多是用燒餅做點心。揚州東圈門外一家清真牛肉湯館的味道就特別好。近幾年因為身體的原因一直不能食牛羊肉,總覺得冬天對我來說少了一點什麼。
冬至也是家鄉人開始腌肉風魚灌香腸的時候,冬至到春節一般都三五十天左右,這時開始腌制,正好過年享用,再普通的人家都要腌一點,誰家門前要是少了這些,就多了一分蕭條,少了一點氣氛。
“晴冬爛年”一說是指冬至這天天氣好的話,過年一定是陰雨雪天。現在由于自然生態的破環,地球環境的改變,這個民諺很少應驗了,但是無論怎樣,絲毫不影響老百姓隨遇而安,平和泰然的生活態度和千百年來傳統文化的積澱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