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潼关访大侠
作者:彊疆      更新:2024-05-14 08:06      字数:4610
    第113章  潼关访大侠

    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浙江杭州钱塘县出了一位大科学家,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尤其是军事,无一不精通。他姓沈名括,字存中,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佑八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熙宁元年升任馆阁校勘。同年八月,母亲病逝,沈括辞官护送灵柩回钱塘。

    熙宁四年,沈括丁忧期满,进京述职,神宗与荆公十分欣喜,当即任他为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又根据他突出的军事才能,任他全权负责兵器研制事务。

    这年八月,秦凤路缘边安抚使王韶上书,说桑玉楚历时数月,往返十余次,已购回良马五百余匹,足可组建一支重甲骑兵,以壮大边防马军力量。

    神宗欣然。

    因买马有功,神宗帝决定赦免桑玉楚,并赐赏他锦帛一百匹,钱一千贯,让他继续在京经商。

    荆公实施教育变革在全国办学,生源踊跃,枢密副使赵抃很是震惊,一日对枢密使文彦博说道:“枢密大人,中书那边施行教育变革,学校办得风生水起,我们也该有所动作,否则功劳全让中书那边占去,皇上岂不要另眼看待我等?”

    文彦博觉得也是,说道:“动是要动的,但不知如何行动?”

    赵抃道:“中书那边已将文校办起来了,我们何不将原有的武学恢复起来?武学一旦恢复,定能为大宋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此不正是富国强军之必须?果能如此,皇上能不高兴。”

    北宋选拔军事人才,起始全是沿袭唐朝旧制,每年由地方各州县考试初选,然后推举初选人才到兵部应试。仁宗年间,北宋与西夏爆发了大规模战争,而王师征伐却屡遭败绩,此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极大忧虑,纷纷主张加强习武教育,专门培养军事人才,以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庆历三年五月,仁宗帝下诏在祭祀兵学鼻祖吕尚的武成王庙建立武学,但深受宋廷重文轻武之风的影响,入学者寥寥无几,不上三个月,武学只得停办。

    赵抃此时提出恢复武学,枢密使文彦博自然觉得此建议甚好,当即给神宗帝上书道:“古者出师,受成于学,文武驰张,其道一也。将帅之任,民命是司,长养其材,安得无素?洪惟仁祖,尝建武学。横议中辍,有识悼之。国家承平,及此闲暇,臣等欲乞复置武学,以广教育,以追成先朝之志。”

    此正合奋发有为的神宗帝意,当即下诏恢复武成王庙武学。

    文枢密使自是高兴,但又想起一事,问副使赵抃、吴充:“俗话说,高师出高徒。要让武学培养出更多的军事人才,定得有武艺高强的教师。大宋虽是武官众多,但要选出一等一的高手来当武学教头,一时难找啊。”

    赵抃说道:“大人,依下官看,若论最能充任武学教师的,御拳师金台当是不二人选。”

    文彦博笑道:“那如何行?人家是皇上派给王丞相的贴身护卫,怎会让他来当武学教师?”

    吴充道:“大人过虑了。当今皇上一心想着大宋的强盛,听说武学需要此人,他一定会全力支持,只要他支持,就一定会将金拳师让给武学校。”

    文彦博觉得此话有道理,再次来到神宗处,说了来意。

    神宗一听,立马说道:“文卿想法甚好,只是金拳师是朕安排保护王丞相的,任何人都动弹不得。”

    一句话堵死了门路,退出崇政殿,文枢密懊恼不迭,想了想,只得去找荆公。

    荆公自是知道朝廷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左右,学校培养的人材历来存在善治文事而不谙武事的弊端,变法之初,他就倡导士之所学,应以文武并重,主张恢复武学,并将其早已列为此次人才教育变革的范畴之内,现见圣上同意恢复武学,又见文枢密为缺少武功高强的教师而如此焦虑,想了想,说道:“文大人不必过于焦虑,除了金拳师,介甫倒想起一人。”

    “快说。快说。”文彦博喜不自胜。

    “金拳师有位师弟,号称陕西铁臂膀大侠——”

    荆公刚说个开头,文彦博一震,连忙问道:“介甫说的莫不是陕西的周侗周大侠?”

    荆公道:“正是。”

    文彦博连连说道:“此人本官知道,本官知道。”

    周倜生于宋仁宗康定元年,字光祖,陕西潼关人,为三国名将姜维之后。自小习武,后入少林寺,弓术、双剑、硬气功枪法等等无不精通。后又转向“天下第一拳”的大师金台习练拳法,更是练就一副“铁臂膀”,被江湖人称作“陕西铁臂膀大侠”。作为一位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当时引起了包拯的关注,遂将其荐入官场,任职于京师御拳馆。

    荆公见文彦博已熟悉周侗,便问道:“文大人既知晓周大侠,何不将他请来武校任教?”

    文彦博犹豫道:“周侗确是位做教头的不二人选,只不过……”

    荆公听出话音。想到周侗当年在御拳馆任教时,竭力主张朝廷采取抵抗辽夏的的政策,但遭到以文彦博为首的一班大臣的竭力反对,一气之下,周侗只得退出官场,回到老家潼关自行设馆办学去了。文彦博目下自是无颜面去请周侗。

    “文大人现在有何想法?”荆公见文彦博尴尬,只得问道。

    “既然周大侠与金拳师有师生情谊,王大人能否出个面,帮着将周大侠请来武学任教?”

    荆公见枢密使要他去请周侗,觉得此是为朝廷出力,也无二话,说道:“既然文大人要介甫出面去请,尊敬不如从命,介甫甘愿前往。”

    金台听说荆公要去请他的师弟,连忙说道:“潼关路途遥远,车马劳顿,恩公如此年纪,如何经受得了?若恩公真想请周侗出来为朝廷效力,他是我师弟,有我去请,他一定会来,何须恩公亲往?”

    荆公知道金台这是对他的体谅,但想到用人为贵,还是坚持道:“你去请,周大侠自然会来,但那礼数不周,还是本官亲自走一趟为好。”

    金台无奈,说道:“那多辛苦呀。”

    荆公道:“为得人才,刘使君尚能三顾茅庐,我为何就不能去亲请大侠呢?不过,到时你可得陪我一道去哟。”

    金台自是满口答应。

    荆公禀过皇上,将中书事交由参政冯京、王珪负责,这天带了金台、石子,去了陕西潼关。

    潼关属中国的腹心之地,后来随着五代的纷争,这里渐渐成了东西两大板块的枢纽地带:朝中原这边是一条绵长狭窄的孔道,孔道南面是高耸的华山、崤山两大山脉;北面是奔腾的黄河。在这山与河之间有一条极其狭窄的通道,通道尽头的山隘处,高高耸立一座城楼,这就是号称“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潼关。

    身着便装的荆公与金台、石子两位护卫乘马车行了数日,这天远远看到前面山峰隘口处有座高耸的城楼,便知潼关到了。正要命车夫加快速度,就听车外传来一阵喧闹声。荆公掀帘看去,就见路旁不远处正有三个十多岁的男孩纠缠在一处……

    荆公担心几个男孩闹出事来,立马叫停马车,与金台石子下来。就见面前一片绿油油的瓜地,瓜地中一个个圆溜溜的大西瓜正露出叶蔓。一个瘦高个男孩要下地摘瓜,却被另两个男孩一个捉手腕,一个搂腰杆,瘦高个男孩无法动弹,只得大声叫嚷挣扎。

    捉手腕的方脸大个男孩说道:“师傅要是知道我等摘了人家西瓜,定会惩罚我们。摘不得,摘不得。”

    搂腰杆的瘦男孩也道:“师傅临行前,再三叮嘱我们不得随便拿人家东西,文恭兄忘了不成?”

    叫文恭的男孩边用脚踢蹬,边嚷道:“只要你们不说,师傅如何知道我们摘了人家西瓜?放开!放开!”

    另两个男孩仍是不肯松手。

    荆公见三个男孩纠缠得厉害,担心伤了身体,急忙让石子上前劝阻。

    不等石子劝说,那个叫文恭的男孩说石子是多管闲事,飞起一脚踢到石子胯下。

    石子飞快闪过,骂一声:“你这小子,竟把好心当成了驴肝肺!你敢打我?”说着,“砰”地一腿横扫过去,正砸在文恭的腿肚上。

    文恭更是火气上来,连连吼道:“卢俊义,林冲,放开,放开,老子要好好教训教训这野小子!”

    叫卢俊义、林冲的两个男孩见石子有些功夫,有意让文恭与他比试,遂松开手,说道:“史文恭,你今天遇到对手了,好好露几手。”说着,放开史文恭。

    荆公看得清楚,急叫石子回来。

    石子本想退回,谁知史文恭步步紧逼,拳脚相加。

    石子无奈,使个轻功,“噌”地一跳,跳出三丈之外。

    史文恭哪里肯放,绰起一根铁棒从后面猛扑过来,叫道:“哪里来的野小子,先吃你小爷一棒!”

    因有荆公的召唤,石子不敢恋战,眼见史文恭挥舞的铁棒就要打着自己,石子心想:“我已让你了,你还逞强?”心中火起,随手从袖袋中掏出一颗弹子,暗叫一声:“着!”就见铁弹子“㘗”的一声,直冲男孩面部飞去。

    石子正暗自得意,就听“当”的一声,火花一闪,一支短箭击崩弹子,随即那方脸男孩卢俊义责问道:“你这小哥真不够义气,怎能用暗器伤人?”

    卢俊义刚说完,那叫林冲的男孩也用脚尖踢起地上一杆银枪,双手一抖,枪尖直冲石子背部扎来!

    石子见弹子被人击落,正在吃惊,又见银枪刺来,急忙闪身躲过,回头便跑。

    史文恭、林冲两个男孩哪肯饶过,举棒挺枪蜂涌追杀过来。

    荆公一见,急叫金台上前拦住。

    金台见那铁棒银抢舞得呜呜作响,丝风不透,知道这两男孩有些功夫,先是掩护师弟石子退回,自己挺到前面,见枪棒连扫带刺过来,他只是瞅个空档,双手一伸,左手抓住铁棒,右手捉住银枪,说道:“二位小哥如何动辄打人?有话好说就是。”

    站在后面一直未动的方脸男孩觉得受辱,也挥舞一把大刀过来,远远喊道:“休要呈强,卢俊义在此!”

    叫卢俊义的男孩正要举刀向金台头部劈来,一声叫喊传来:“住手!”

    众人看去,就见从测面道上走来一位大汉,此人身高八尺,三十岁出头,浓眉大眼,须髯飘洒。身后跟随两位少年,年长的在十六七岁,一副圆滚滚的大脑袋,生得胖墩;年小的不过十一二岁。

    大汉叫着,已健步走到面前,冲那三个男孩喝问道:“谁叫你们在此惹事?”骂过,又看了看荆公这边,忽然认出,“呀”地一声惊叫,正要向金台施礼,又认出荆公,急忙先为荆公施礼,道:“丞相如何到了此地?”

    来人正是陕西铁臂膀大侠周侗。

    当年周侗在京城武校任教时,常去群牧司看望包大人,荆公那时正在群牧司任职,二人自然熟识?

    荆公见问,回道:“刚刚到此。不知大侠从何处归来?”

    周侗忙道:“不瞒丞相与师兄,近日周某有些烦恼,外出云游了些地方,顺便招些生徒。哦,你们看这位——”说过,指着身旁那位肥头大耳的男孩,对荆公、金台眩耀道“这就是我在途中收下的一位生徒,他姓鲁名达。”

    荆公“哦”了一声,指着那位年小的问道:“这位是——”

    金台接话道:“大人,这位是大侠的衙内,名叫清云。”

    周侗连连说道:“对对对,是我儿清云,今年已十二岁了。”说着,又喊道:“卢俊义、史文恭、林冲,这是当朝的丞相和你们的师伯,还不快快磕头。”

    三位小子及鲁达、周清云一一跪下,给荆公、金台行了叩头大礼。

    周侗这才指着潼关方向说道:“时间已不早,我们还是先去吃些茶饭,再到府上细叙。”

    周倜领着师兄与荆公,到了一个叫鹤云的酒庄,几位生徒早将好酒好菜安排停当,众人入席,自是一番推杯换盏,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金台说了荆公此行的目的。

    周侗听说要招他去京城武学当教师,想到当年的不遇,愤然说道:“柳子厚曾说,‘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而亡。’想那仁宗之时,夷狄虎视眈眈,朝廷只知以钱币讨好敌国,希图以钱币换取和平。可事实呢,大宋越是这样,夷狄越是得寸进迟,更加嚣张,朝廷罔顾臣子忠言相劝,不思进取,实在令人心寒……好了,不说这些,不说这些。我敬丞相与师兄一杯!”周侗站起,仰面将酒饮下。

    荆公也喝干,说道:“周壮士的委屈,本官全知。只不过那都是过往之事,现在圣上英明,胸怀大志,旰衣宵食,靡日不思我大宋改变‘两积三冗’之困顿局面,靡日不思至今还在他人之手的燕云十六州,靡日不思如何对待那些虎视眈眈觊觎我大宋疆土的夷狄。圣上为了实现大宋的宏图伟业,正大刀阔斧进行变法,现已取得初步成效,更盼天下有识之士一道戮力同心,奋发作为,重展我大宋当年的雄风!”

    听到这里,周侗“嚯”地站起,自饮一杯,说道:“在下早已听说这位新君是位胸有大志之圣君,今日有屈丞相登门相邀,我周侗也非不忠不义之人,只要朝廷召唤,周侗自是甘任差遣。”

    荆公更是敬佩,让酒保满满斟上一杯,高高举起,对金台、石子说道:“来,为着大宋的振兴,本相与金拳师、石护卫共敬大侠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