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微信熱鬧鬧幾許(二)
作者︰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9-09 11:03      字數︰2232
    本來建國還有一絲絲沖動,人家仍然稱呼你“老班長”呢,不能站出來說說話?可是仔細想想,小學畢業分手已經五十多年了,也早就不是一條街一個巷子的概念了,那誰還是誰啊?說你是班長,你是班長;說你不是班長,你就不是班長。不必在意的。

    還有一個黨校同學群,也不知道是誰得罪了誰,有一個頭面人物居然主動退群了,實在是忍無可忍了吧?不屑與他人為伍?建國想想好笑,都是奔七奔八的人,還像辦家家似的,或者說退休以後仍然具有領導人氣質,喜歡“我們不理睬他。人民委員斯大林”的句式。

    坦率地說,同窗情誼,成人以後,特別是工作以後的同學關系,“同學”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形式。不要看“老同學”喊得熱乎,其實在大家的眼里,從同學的第一天開始,就有了三六九等之分,所謂同學也只是坐在同一個教室里“同”“學”了兩年。如果沒有利益關系上的互利互惠,此同學即非彼同學也。

    有一天,文建國突然悟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小學同學群里雖然罵娘的不少,可他們一個個都健康地活著,多數人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經濟上也常常捉襟見肘,他們的喜怒哀樂全都率真地表現出來。如果說他們是市儈的話,其實所謂更高層次的同學里,並非沒有市儈,而是一種披著種種漂亮外衣的市儈,是讓別人無法說得清的市儈。

    人和人都一樣,都有凡夫俗子的一面。黨校同學里,有人進去了,有人病倒了,有人先走了,且平時沒有大面積的互動,見面能夠笑笑,打個哈哈就蠻不錯的了。大家的喜怒哀樂一般不會公開地表露,有幾個同學,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都是經濟問題,不正是所謂的市儈麼?可能市儈也有“高級”“低級”之分吧?

    他把這個對比講給史靜听,史靜說︰“也許是巧合,不能成為普遍規律。”

    “同樣是在群里發微信,兩個群里的話題自然不同。這應該是規律了吧?”

    “屁股指揮腦袋。這可以是規律。”史靜說,“你不喜歡微信,怎麼今天又研究起微信了?”

    建國說︰“我沒有研究,我還沒有精力研究,只是突發奇想,想想好玩。嗯,下次小學同學聚會的時候,我說給大家听听,要好好珍惜同學之情,團結一致向前看。我好歹做了大家六年班長,請同學們給我一個面子吧!”

    “我看可以,到時候我這個班副也幫襯幫襯?”

    “夫倡婦隨?不不不,也可以由你先引出話題,我看還是婦倡夫隨吧。女士優先!”兩人相視一笑。

    如果說,微信上的99%可以不必在意的話,那另外的1%,則經常讓建國感到頭痛。說它是1%,只是說它的頻率,或者是次數。如果拿文字的數量來說的話,則往往超過那個99%的內容了。是多少,沒有統計。

    微信上有些文章是極好的,而且只有在微信上看得到,所以文建國又十分感謝微信。

    討論這“1%”的問題時,建國一般希望有一和進軍加入才更有興趣。一可以互動,有進軍在旁邊插科打諢可以激發靈感。

    那天,他們四人在一起喝茶,一提出了話題,她讓建國說說,對“望子成龍”的看法,因為她今天早晨看到了一個視頻,說的是一位全國著名學者慷慨激昂地反對“望子成龍”這一說。

    她不提視頻主講人是誰的,她就是想听听建國的“高見”。建國不知道她是在下套。

    “‘望子成龍’是一成語,它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成就。我認為很好啊。怎麼啦?你怎麼提出這麼個淺顯的問題。”建國一副教師爺的模樣。

    一笑了,一臉的狡黠。她在手機上點撥了幾下,建國和史靜的微信同時叫了。他們同時點擊,那位專家特有的嗓門同時扯開了。

    進軍不屑,但他也听出來是誰的聲音,哦,某某某,他說什麼?一豎起食指,讓人不要出聲。史靜是看新聞,看個稀奇就行了。建國看得極其認真,因為這段視頻與一剛才的提問肯定有關。

    某專家闡述“望子成人”觀點的視頻,憂國憂民,措辭犀利,旁征博引,有較強的感染力。其出發點,其論點,都可理解;但其運用的論證方法論,則不敢苟同。為什麼一定要讓“望子成人”和“望子成龍”相對立呢?建國看完了視頻,不加思索就說了。

    一說︰“你詳細地說說!”

    “啊呀,老夫子真的能磨蹭。”進軍似乎听出了一點門道。他說,“我為你點煙,你快說!”

    建國抽了一口煙說,那我就說說︰

    “望子成龍,是希望子女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成就,或者更直接一點說,即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這,有什麼不好麼?是的,某專家說它不好,並將其與望子成人相對立,同時將‘望子成龍’‘望子成材’‘望子成器’一同槍斃了事,好不瀟灑!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吉祥物。龍文化已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不可或缺。‘望子成龍’寄托著中國人的家庭夢想,養兒初衷。如果非得推敲挑剔的話,至多也就是有些人盲目追求,好高騖遠罷了。完全沒有必要因噎廢食,一律封殺。

    否定望子成龍(材、器)的人說,龍是什麼?怪獸;材是什麼?木頭;器是什麼?東西。就是你要成怪獸、成木頭、成東西?

    呵呵,望文生義,大家犯了小兒科的錯誤。以此類推,相當多的漢語詞語無法使用了。如︰龍的傳人——怪獸的後代;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什麼用呢,可以當柴火燒;大器晚成——制作大的物件,需要長時間完成。如果真的扣字眼,真的不把“龍(材、器)”看作是人,而是‘怪獸(木頭、東西)’的話,那漢語詞匯的博大精深早已蕩然無存,有關部門有必要對漢語使用重新規範,一切修辭手法都要廢止,連歷史也要改寫。新興的網絡語言,更是大逆不道,統統禁止。

    我估猜,專家本意大概是想說‘望子成龍’業已泛濫,‘從上到下,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家長,全都是望子成龍。’所以他以上帝自居,旗幟鮮明地反對‘望子成龍’。一聲棒喝,先把沉湎于望子成龍病態下的人們敲醒,讓其反省,再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