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愛滿天下教育魂(二)
作者︰笨笨的姥爺      更新︰2020-08-12 08:43      字數︰2177
    下午建國和史靜由子媛陪同參觀校園,在一片十畝地的菜園里流連忘返。

    據子媛介紹,請了一位當地的農民做指導,整個菜園里的勞作,全是我們的老師和學生自己動手。既符合陶先生的辦學宗旨,又減輕了師生的經濟負擔。學校食堂里的時令蔬菜全部免費,省兩個錢是小事,能讓師生吃到沒有污染的,新鮮的蔬菜是大事,同時也讓師生接觸了大自然,增強了動手能力。你們不知道老師和學生家長有多開心呢。

    他們還參觀了木工房,飼養場等等。飼養場里養的是兔子、雞、鵝、羊等家禽。史靜看得滿心歡喜。

    晚飯後,文建國主動問起了學習陶行知的情況。

    二十年前,江州市區的學校也曾經轟轟烈烈地開展過學陶師陶的活動,報告、講座,談心得、寫論文,評選學陶先進教師。好像是由教育工會出面牽頭的,後來則不了了之了,學得好好的,為什麼又停下了?今天他在子媛這里發現了新大陸。

    提到陶行知,子媛侃侃而談。

    我將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作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全面學陶。當然了,還必須結合現行的自上而下的指導思想。你懂的。她對建國說。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真的偉大,幾十年前的話,拿到今天來討論,來推敲,來學習,還是那麼經典,那麼實用。

    比如說︰

    ——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文校長你說,陶先生的“四問”與毛澤東同志早年提出的“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有什麼區別,與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有什麼區別?我不好講是一脈相承,但道理就是這個道理吧。

    ——培養目標︰培養鄉村人民兒童所敬愛的導師︰健康的體魄;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

    陶先生關于師範生的培養,你看看是不是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而且,你看到吧,他始終把“體”放在第一位,這是否很有道理,這才是以人為本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了“體”,還有什麼?爭論把什麼放在第一位還有什麼意思?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總要討論來,討論去,全是一些專家閑得無聊呢。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用我們的話來說,陶先生是民主人士。他憑什麼這麼說?難怪周恩來總理稱他為“黨外布爾什維克”呢。那麼究竟有多少共產黨員是不帶半根草去的呢?我不知道。當然,這不需要真的去做統計,而是用陶先生的語錄要求自己,衡量自己,是一種努力的方向。個人該得的還是要得,該拿的還是要拿。只是要擺正位置,分清該不該,誰先誰後的問題。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先生抓住了教育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做到這一點最難,說假話也是當今社會存在的最大痼疾。胡耀邦同志好像說過,“寧可听漏洞百出的真話,也不願听滴水不漏的假話。”其實說開去,也不能說是我們中國社會所特有的,而是人類社會都有,特別是搞政治的。有資料披露,某位大人物寫過“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的信條,是他的自我寫照,還是對特定人物的抨擊,抑或是對某種現象的歸納?或許三者兼而有之?在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敢說,自己從來沒有說過“假話”?我看是沒有。有時候,用“假話”對付假話,這種“假話”有什麼不好呢?

    你看我,說話是不是不討喜?太頂真了就沒話可說了。

    ——“育才十二要”︰一、要誠實無欺。二、要謙和有禮。三、要自覺紀律。四、要手腦並用。五、要整潔衛生。六、要正確敏捷。七、要力求進步。八、要負責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為公。十一、要堅韌沉著。十二、要有始有終。

    這十二句話,四十八字,是不是孩子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的人文素養。比起那些流行的統一的政治色彩顯明的口號,比如“五講四美三熱愛”,以及許多新興的口號可有一比?是不是都更具體,更實在,更具有操作性?

    ——“六大解放”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一、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思;二、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能干;三、解放兒童的眼楮,使之能看;四、解放兒童的嘴,使之能講;五、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社會;六、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逼迫他們趕考,使之能學習自己渴望的東西。

    說到“六大解放”,其實成人更加需要。成人的頭腦不解放,讓兒童解放,可能嗎?我們說解放思想,或思想解放。它是其他五大解放的前提,沒有思想解放,其他解放不可能。同時思想解放也是現代人與時俱進的必要前提,學習陶行知,研究陶行知,也要思想解放,方能領會陶先生教育思想之精髓。

    文校長,不需要我多加一句解釋,您全能明白,先生的話通俗、簡明、質樸,而又不失幽默。您說說看,人民教育家陶先生的語錄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還有用麼?

    子媛戛然而止,卻向文建國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他意識到潛台詞是,既然有用,為什麼鮮有人提倡,鮮有人去實踐呢?

    今天文建國感覺是听了一場有關陶行知先生的普及講座,受益匪淺。他說︰“你長篇大論,陶先生的語錄信手拈來。說明你對陶先生的研究已經深入。不簡單、不容易。我孤陋寡聞,只知道大人物對他的充分肯定,‘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什麼的。後生可畏,我向你學習!”文建國偷換概念,沒有直接回答她提出的問題,他自然是自己沒有搞清楚,為什麼學,為什麼不學?

    李子媛得到建國的表揚,有點不好意思,說︰“今後我有什麼問題,需要向您請教,您可不能推辭噢?”

    “互相學習。比如關于陶行知,我就要向你學習。”

    “建國,我怎麼感覺有點冷呢?”史靜摸了一下建國的手,突然插話說,“我的汗毛都豎起來了。”

    子媛連忙站起來,問,“是不是受涼了?我搞點姜茶給你。”